【铭记】专访广博馆长吴凌云博物馆需要一专多能型人才

  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今年8月正式公布了博物馆新定义,2022年的新定义与博物馆角色的一些重大变化相一致,这种变化也对博物馆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吴凌云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他在一年前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长调任广州博物馆馆长。无论是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还是在广州博物馆,吴凌云对文博事业投射的一腔热情,一如既往,并一直以新时代博物馆从业人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吴凌云,广州博物馆馆长博物馆协会常理事广省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

  建设世界一流的广州博物馆

  毕业伊始,吴凌云就成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第一代守护人,在此度过了将30年。多年的工作历练,让他成为了既懂文物,又懂考古,还有较丰富的博物馆专业管理经验的综合型人才。

  吴凌云在文物发掘现场

  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这座遗址类博物馆到广州博物馆这座综合性博物馆,他很快地适应了这个新角色,立志要把广州博物馆建成立足广州辐射湾区面向世界的一流博物馆,成为真正的岭南文化高地。他高兴地说很多年前,我就想到,这些年有那么一天,我会到广州博物馆。

  那时我该怎么办,又应如何做呢?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建设已取得不错的成果,受到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和业界的认可。现在组织把我调到了广州博物馆担任馆长一职,是组织对我的极大信任。我还正当年,可以干很多事情。如果有机会能再建一座‘珠江文明博物馆’,我就更开心了。

  谈及广州博物馆,他不止一次地赞叹百年前先贤选址的高明,将广州的城市地标镇海楼作为主要展示场馆,是具有开创性的明智之举。通过捐赠考古发掘社会征集等途径,广州博物馆现已有13.5万件文物,只是800方米的展陈面积远远不足以展示广州6000多年的文化魅力。受限于现阶段的展陈条件,无奈许多藏品只能藏在深闺人未识。

  所以,吴凌云到广州博物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博物馆的团队摸清这里的馆藏家底,积极推动新馆建设工作,并逐步推动这些文物与广州市民见面。就拿前不久的德化之美馆藏明清德化白瓷展说,虽受限于展陈面积,但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之下,从馆藏的300多件明清时期德化白瓷精选出134件套进行展出,让市民得以一窥广州博物馆的藏瓷实力。

  广州博物馆在镇海楼展区专题展厅推出的百件文物带你读懂广州的重磅大展已于昨日隆重推出,配套地铁的流动展,通过不同的门类,深入浅出地让广大市民游客了解广州悠久的建城史,因为吴凌云一直认为博物馆是大家的博物馆,要坚持建有享的原则,以符合社会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享提供多种体验。

  目前,广州博物馆已经完成了初步的规整工作,整理出至少22个专门的陈列展览,品类丰富,光瓷器就有许多种,如德化白瓷龙泉青瓷青花瓷广彩纹章瓷等,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博物馆其实是全收藏纹章瓷年代完整,数量巨大,品类最齐全的博物馆。此外,还有许多考古出土的外销画,晚清名臣的书信与手札,大批的青铜器

  广州博物馆重要藏品蕃禺漆盒

  广彩描金纹章开光风景纹汤盘

  新馆选址更是广州博物馆这几年工作的重之重,吴凌云对此非常重视。他认为,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坐标,此地的选址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和认知程度。他明确表示新馆要在靠政治心和文化心交通便利的地方,面积至少在8万方米以上,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广大市民群众,达到博物馆公益性与社会化服最大化。最,此事终于有了眉目,他倍感欣慰。新馆建成后,广州市民每个月都能看大展。对于广州博物馆的未,他充满信心。

  清嘉庆广彩描金戏剧人物纹章纹椭圆形盘

  一个城市的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

  广州博物馆新馆建设也是广州建设博物馆之城的重要一环。早在2016年,广州市就提出要建设博物馆之城,打造文化强市,市政府提出预计到2025年博物馆数量将达到120家以上,初步建成博物馆之城的要求。一个城市不管怎么发展,都无法也不能抛弃它的过往,一座城市的本身就是一座大型的博物馆。广州市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留下的史迹随处可见。就拿广州博物馆说,镇海楼原本就是一座古建筑,一路走下去,明城墙仲元楼也都是重要的历史文物。如果把每座博物馆都视作这个城市的藏品,如何更好地与公众生链接,突出自身特色,让更多人参与体验感受,生自豪感与归属感,是我们文博人一直要思考的事情。

  现阶段,广州的博物馆行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博物馆多集在越秀区天河区。其次,博物馆的同质化问题较严重,历史文化类的博物馆特别多,展览也多关于瓷器和青铜器等古董类别的文物展。通过多年的工作历练和对际先进城市博物馆事业的观察与思考,吴凌云对此提出了自身的见解。多心化的博物馆建设是很有必要的,广州要更好地建设博物馆之城,就要努力实现博物馆均衡化布局特色化建设,博物馆要既立足当下,又要面向未。很多行业,比如眼镜洗衣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相关单位又暂时达不到咱们现在标准博物馆建设的条件,那是不是就可以考虑走‘类博物馆’的路子?他提到,南方黑芝麻糊博物馆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吴凌云对广州今后的文博发展状况感到非常乐观,几年的文博热,大家有目睹。如今广州博物馆的新馆立项奠基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他认为任何事情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先有数量,才能达到质量,现阶段应多以鼓励为主,船到桥头自然直,相信任何问题都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作为文博行业的一员老将,吴凌云感慨地说道博物馆这个概念愈发深入人心,说明大众开始关注到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这要感谢5000年的华夏文明和生生不息的华文化,也要感谢历代文博人的不懈努力。

  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

  一专多能型文博人才

  在许多博物馆的日常工作开展,人手严重不足是它们同面对的问题,广州博物馆也不例外。广州博物馆的编制才60人,其还包括许多非科班出身的后勤人员,面对庞大的13.5万件馆藏,研究人员感到力不从心。在图书出版方面,一人需身兼多职,完成拍照登记录入撰写文稿等工作,在如何更好地做好博物馆的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馆藏文物这方面,将任重而道远。

  广州博物馆藏华熙家族文书信札选编

  回忆起初到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工作的日子,吴凌云虽然在当时是馆里屈指可数的大学生,也是从在博物馆门口检票咨询的岗位,一步一个脚印做起的。后做到博物馆里的讲解员,看似非专业的工作,在吴凌云看却大有可为,他认为经营博物馆是要无数个30年累积在一起才能完成的事情。由此,他笑称在我手底下做事的人,都要经受一些‘拳打脚踢’,年轻人学到本事最终都是自己的。既能向外做接待工作,也能内求静下心做研究写报告。要多听讲座多看书,建立博物馆人的知识体系,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文博人才储备与培养上,吴凌云同样持有积极的态度。在他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Z世代从在网络的陪伴下成长,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是上一辈人望尘莫及的。同时,他表示,文博行业工作的人都是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不是毫无生气的老学究,他们有热情有公益心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对文博事业有一份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唯有这样,才能走得长远。